第四章 建立爱的信仰体系

不论是通过“五化”为大同民主制度夯实基础,还是通过“五制”为大同民主制度浇筑支柱,都不仅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也借助创新弥补各自缺陷,激发各自潜能,发挥各自优势,还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并在构筑大同民主制度的同时,通过吸收世界上各个宗教的精华,不但建立爱的信仰体系,还让爱的光辉不仅照亮人类发展的道路,也照亮温暖人的心灵,以至于无需用过多的道德教化来普渡众生,只是倡导用爱的乳汁哺育生活真谛,用爱的汗水浇灌人生意义,把爱的血清注入现实里。

尽管人性本恶,但只要建立抑恶扬善的机制,就能利用一定的限制来约束恶,也能通过一定的爱来化解恶,而建立爱的信仰体系除了能运用法律和舆论罚恶,还能借助爱的光辉把恶融化为善。

因为爱不但是与生俱来的,还是无私的奉献和给予,还是纯正的正义,还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情感,还是精神所投射的正能量,还是人类的灵魂,所以才以爱为基础,也以爱为核心,还以爱为灵魂,建立爱的信仰体系,以至不但让人类的互爱博爱程度实现最大化,还达到万教归一、大道至简的境界。而万教归一虽是人类灵性和智慧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并不是将一切宗教都归到某一个派别,消灭其他派别,而是清除各派宗教之间的纷争,为了地球和人类的安危联合起来,共同完成拯救地球和人类的使命。而大道至简则是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

为什么要以爱为基础,也以爱为核心,还以爱为灵魂,建立爱的信仰体系,不妨展开来说,爱不但是指喜欢达到很深的程度继而人为之付出的感情,也是指人类主动给予的或自觉期待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爱有多种表达方式,包含了爱情、友情、亲情、互爱、博爱以及人对所有事物的根本情感。另外爱不仅是一种感觉,还是一种信任,还是一种关心,还是一种帮助,还是对方受伤时会为对方心疼,还是一个人把对方当成自己最重要的人并希望自己成为对方最重要的人的欲望。进一步讲,爱既是人的精神所投射的正能量,也是人主动或自觉地以自己或某种方式珍重、呵护或满足他人无法独立实现的某种人性需求,其中,包括思想意识、精神体验、行为状态、物质需求等,因此无需用过多的道德教化来普渡众生,而只是倡导用爱的乳汁哺育生活真谛,用爱的汗水浇灌人生意义,把爱的血清注入现实里。

因为爱的基础是尊重,所以爱既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情感,又是人对人或人对某个事物的深挚感情,而这种感情所持续的过程也就是爱的过程,通常多见于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而爱是认同、喜欢的高度升华,不同层次的爱对应着不同层次的感受或结果。

古往今来,许多文化学者、科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及社会学家们,都想说清楚爱,都想给爱以恰当的或准确的解释和定义。一般认为:爱不仅是人类主动给予的幸福感,还是指一个人主动地以自己所能,无条件尊重、支持、保护和满足他人无法独立实现的人性需求,包括思想意识、精神体验、行为状态、物质需求等。其实,爱的最佳的定义应该是真心对待某个生命体或物体(可以是人、物品、动物),使其整体感到快乐,但被爱不一定感到快乐。

如果说爱的基础是尊重,那么爱的本质则是无条件地给予,而非索取和得到。仅这一点就说明,爱是纯正的正义。所以,爱既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情感,也指的是对某个人或某个事物有纯洁而深挚的感情。这种感情所持续的过程也就是爱的过程,通常多见于人与人或人与物。海洋文化学者李二和先生不但对爱理解深刻,还将对爱的理解升华到了生命的高度。他认为:“爱,是一种生命现象,是这个世界的灵魂,她属于整个生命系统。因为爱,我们才觉得美好,生命才拥有了智慧、期待和求索。爱,出自心灵,出自本然。是生命最美最自然最渴望的情愫和状态。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或事物的珍重、眷顾和牵念。是对世界的怜惜和悲悯。”(李二和《舟船的起源》)

此外,爱是无私的奉献和给予,包括物质、感情、行动等形式。有爱的人有朋友,博爱的人朋友广。因为爱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可以认为是本性的特质,换言之,爱是作为人必须具备的本质之一。虽然世界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使得一个普世的爱的定义难以道明,但并不是不可能成立(萨丕尔-沃尔夫假设)。爱可以包括灵魂或心灵上的爱、对法律与组织的爱、对自己的爱、对食物的爱、对金钱的爱、对学习的爱、对权力的爱、对名誉的爱、对他人的爱、对环境的爱数之不尽。不同人对其所接受的爱有着不同的重视程度。

当然,爱和喜欢(喜爱)有所不同。喜欢包含“想拥有,想得到”。例如:我喜欢奔驰轿车(我想得到奔驰轿车);我喜欢这个女孩(我想和这个女孩在一起);我喜欢吃苹果(我想吃苹果)等。喜欢,仅代表个人心里感受。当见到喜欢的人或事物时,自身感觉到快乐。当喜欢达到一定的强度,人就会为之付出物质、时间、情感,甚至倾其所有,这时就上升为爱。而爱代表着愿意为对方无条件的付出,而不求回报,就像母亲对孩子的付出一样。爱是愿意为喜欢的人付出,愿意无条件的对一个人好,经常地想念对方,对方的行为会影响自己的心情。如果不愿付出,仅仅是追求在一起时的快乐,那只是喜欢。

再者,爱本质上是一个抽象概念,只能意会难以言传,人与人要达到互爱的水平,不管是具有血缘关系的亲情,还是一般人的感情,都需要一个过程。互爱的产生跟平常与人相处的技巧密切相关,平常人与人相处,不仅要记人好处,也要看人长处,还要补人短处,更要帮人难处,只要相处达到融洽的程度,时间长了自然就产生了互爱。一旦人与人达到互爱的境界,那不仅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幸福。再则国际知名慈善公益组织君友会认为:爱的表现必须由近而远,善的励行必须由小而大,爱与善都必须要由内而外,由自己而别人,以自己为中心点不断地扩大,从自己、家庭、亲戚朋友、小区,慢慢扩展到社会上,扩散到整个地球的每个角落,以至于爱惜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把一般的爱提升到博爱的境界,广泛而无私地关爱所有人,以至于用爱的乳汁哺育生活真谛,用爱的汗水浇灌人生意义,把爱的血清注入现实里。因为爱的对象是全人类,所以博爱不但是种广泛的爱,也是种无私的爱,还是种崇高的爱,以至达到爱的最高境界。

如果说一般的爱属于自我的范畴,那么互爱则达到忘我的程度,而博爱则达到无我的境界。既然博爱是要人与人之间有一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那么最基本的条件不仅是人人平等,还要有一颗热忱的心,但是博爱的“爱”是有程度限制的,因为这种爱由于范围的广泛,所以只能是一种泛泛的爱,最简单的对博爱的定义就是“对其他人有一种热忱的心,去帮助所有需要关心的人”。

此外,博爱既是无私的,又是广大的,也是崇高的。既能把这种爱给予亲人,给予朋友,也能把这爱给予不认识的人,甚至是在平时反目的敌人遇难的时候,也能伸出援助之手!爱是能让人心胸广大的,既然心中有了爱,再暴躁的人也会在爱的感召下变得柔情似水。百炼精钢都能化为绕指柔,可见爱的力量是多么伟大。然而,这种爱并不是滥施滥爱,而乃为仁者之爱!有人说博爱是舶来品,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其实,早在我国战国时代墨家就有“兼爱”的论述;唐代的韩愈有“博爱之谓仁”的说法。从人类的发展来看,提出和明确博爱的思想,不仅是人类成熟的表现,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还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再则,博爱不但是要人有博大的心怀,要能容得下大千世界,还是人与人交流,还是共存的保障,还是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心议题,因此博爱不仅是公理,也是共同的信念,不只是解决何以为生的问题,还要解决为何而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价值观的问题。如果“慎独”是对人自律自省的重要标志,那么博爱则是在很多情况下不需要克制自己的自由,这是一种持久的真情、理性和道德的力量。

总之,正是因为爱不但是与生俱来的,还是无私的奉献和给予,还是纯正的正义,还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情感,还是精神所投射的正能量,还是人类世界的灵魂,所以,创立世界大同民主制度的同时,不仅以爱为基础,也以爱为核心,还以爱为灵魂,建立神的信仰体系,以至既让人类的互爱博爱程度达到最大化,又让爱得到升华。

其实爱的信仰体系并不复杂,反而非常简约,如果说宗旨是互爱博爱,那么信条则是人生就是见性,生活就是修行,其中见性既是指屏弃一切杂念,彻悟因杂念而迷失的本性,也是指率真地表现心性;而修行不仅指修养德行,还指修正自己身体、语言、行为的偏差。而其实现方式除了倡导用爱的乳汁哺育生活真谛,用爱的汗水浇灌人生意义,把爱的血清注入现实里,没有严格的规定,只是通过法律和舆论赏善罚恶。另外不仅没有冗长的教义,也没有繁文缛节,还不用去教堂寺院等场所,只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虔诚修行,不断由近及远地践行,从爱亲人到爱朋友到爱他人等,而一旦上升到互爱博爱的程度,除了获得尊敬赞颂,还会得到社会的奖励,以至于达到万教归一、大道至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