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雄更多文章请看王力雄专栏
近年出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国外人士——包括在国外生活的中国人,大都认为中国状况很好,且会越来越好,国内的看法却往往相反。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国外人除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数字印象深刻,到过中国的几乎都对财富增加和建设速度惊叹不已。那是亲眼所见,不能否认。然而需要把眼光伸展得远一点,看一看中国的财富是在按什么方向聚敛和流动——那是一种从农村流向城市、从下层汲取到上层、从“面”上向“点”和“线”集中的方向。它既是经济上的两极分化导致的趋势,也是国家资本主义催生的结果,同时专制政权对其官僚体系进行评价和激励的“政绩”要求,也在鞭策各级官吏不遗余力地制造“看得见”的繁荣。
国外人士到中国来,看到的是哪一部分中国呢?——是城市,而且是大城市或都市;接触的是上层;如果不懂中文,甚至只能和讲英语的中国人对话;即使他们有机会“下去”走动,也离不开观光点和交通干线。那么充斥他们视野的,诸如高工资、高消费、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公路桥梁日新月异……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因为正是在城市、上层、“点”和“线”上,不仅是当今中国的财富聚敛之地,是各级财政投入之地,也是层层官员大显“政绩”之地。要知道,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虽有那么多饥饿、战乱与死亡,不也有灯红酒绿的上海,其繁荣被誉为远东的巴黎吗?
不错,城市、上层、“点”和“线”也都属于中国,然而那仅仅是中国的一小部分。更大的中国是在农村、在底层、在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国土上。也正因为如此,如果有可能在那些地方深入下去,就会了解中国的总体状况到底怎样,也就会理解为什么有识之士常是忧心忡忡。而被社会发展越甩越远,被不断吸光血液,同时集中了大部分社会矛盾的农村、底层和中国的广大地区,本应是我们国家得以立身的基础。可是,如果在那里分布的反而是贫穷、衰败和愤怒,从国外看到的中国哪怕再辉煌,也不过是建在流沙上的摩天大厦,不定何时就会轰然倒塌。
《递进民主——中国的第三条道路》系列连载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 何与怀:是挽歌,是控诉,也是未来的揭示——从沈嘉蔚巨作《巴别塔》谈到“习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三)
- 徐琳:从功德箱谈对寺庙的供奉
- 罗祖田:疫情后民生百态(四)、湖南人“狠”东北人“孬”
- 何与怀:是挽歌,是控诉,也是未来的揭示——从沈嘉蔚巨作《巴别塔》谈到“习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二)
- 一真溅雪 :中共为何要维持高房价、高医药费和高学费?为何坚持保持社会各阶层政治经济待遇方面的巨大等级差异?
- 周锋锁:白纸运动周年,我在国会大厦前的即席演讲
- 何与怀:是挽歌,是控诉,也是未来的揭示——从沈嘉蔚巨作《巴别塔》谈到“习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
《零八宪章》十周年
- 一真溅雪:一条“反动标语”的背后
- 吴严:中国大变将进入快车道
- 施英:一周新闻聚焦:伟大的殉道者,永远的道义典范,纽约举行刘晓波逝世六周年纪念活动
- 陶业:晓波被害六周年祭
- 陶业:愚民,反智与权力愚化——极权主义的中国特色 (十四)
- 周锋锁:去世六周年前夕,刘晓波纪念长椅在中央公园永久树立(中英文)
- 蔡楚:纪念刘晓波先生殉难六周年——Commemorating the Sixth Anniversary of the Martyrdom of Liu Xiaobo
- 胡平:伟大的殉道者,永远的道义典范 — 纪念刘晓波逝世六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