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是否已经走出谷底、步入复苏阶段?下周公佈的5月份数据将提供表面证供。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内地经济数据除了真实性、准确性广受质疑外,官员为了保政绩、保仕途,大洒公帑以造就本地生产总值(GDP)的增长,这种经济虚假繁荣的后遗症,可能比在数字上直接灌水更严重。
钢材库存增 复苏是假象
经济复苏往往率先表现在用电量的增长、钢材的消耗。但内地5月份用电量仍下降3.5%左右,在传统钢铁产销两旺的5月、6月,钢材库存不减反增。据内地钢铁资讯公司Mysteel的调查,5月底全国钢材库存增长1,000万吨左右,显示内地钢厂新增的产能并没转化成消费,令人怀疑内地人造经济绿芽能否持续生长。
钢铁业在地方的GDP中往往佔有较大比重,地方官员一向乐于扶植钢铁厂。在前几年的宏观调控中,中央严打钢铁业扩张,并拿江苏铁本钢铁公司祭旗,以逃税罪查处公司负责人,还处分了一批当地高官和银行高层。但金融海啸爆发后,中央出台4万亿元刺激经济计划,一些地方钢铁厂乘机死灰复燃,工业和信息化部上月紧急发佈钢铁限产令,并要银行减少或停止对盲目扩产的钢铁厂的贷款。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算一些小型钢铁厂受到贷款影响,大型钢厂仍受到当地政府的扶植,并不理会市场库存问题。其中,武汉市政府还规定,三年内直接採购武钢生产的钢材5,000吨以上的企业,每吨将给予20元的补贴。武钢去年产值达730亿元,佔武汉市GDP的18.4%,当地政府如想保政绩,岂能不鼓励武钢加码生产?岂会顾及全国钢铁产量过剩问题?
这种由政府花钱催谷当地大型工厂生产的情况,在内地颇为普遍,名义上是刺激经济增长,实际上只是推高了GDP数据,与经济结构优化、持续增长是风马牛不相及,由此断言经济复苏,岂不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