煽情是一种骗人的把戏

 


煽情节目仍然是节日期间电视屏幕上的一道大餐。而且我发现,煽情的新闻类节目也越来越多了。


年前我参加过一次央视晚会的录制,令人感到惊讶的是,那样一个国内媒体年度新闻报道评选的节目,竟然也以煽情为主导,把“良知”、“理性”、“责任”、“力量”等口号都统统倒进泪缸里一阵搅和,最后得出一个“和谐社会”的结论。


这类新闻大同小异,无非是找一个足够感人的穷人故事进行报道,接着就呼吁或者组织读者进行救助,最后把重点落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情节上,高唱一曲精神文明的颂歌。


这类报道有什么问题呢?我曾经以“假如他们穷得连故事都没有”为题,指出媒体在筛选这类报道时,首先抛弃了那些没有故事可讲的大多数普通穷人。要得到记者的垂怜,你的故事必须比别人更惨,更曲折,更离奇古怪。如果把这个当做主要的救助渠道,那就是逼人作秀和撒谎。只有常规的救济制度才是穷人真正的希望。


这里我要进一步指出,在新闻类节目中,煽情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骗人的把戏,成为掩饰真相和回避责任的帮凶。


媒体的天职就是发现真相、探讨原因和追究责任。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陷入困境,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困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由谁来承担责任?这是正常的报道逻辑。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媒体无法披露真相、不许探讨原因、不敢追究责任的时候,就借助于煽情把戏,用催泪弹来阻止人们的视线,让问题无法深入;并把个体和社会剥离开来,仿佛故事的主角只是一个偶然的倒霉蛋;还让本来应该检讨的责任者,比如当地官员,摇身一变成了施恩的救主。


弱者的确需要心灵的慰藉,这也正是他们的弱点。因此,自古以来,煽情就是一种权术。萨特有一个剧本叫《恭顺的妓女》,写的就是权势者怎样利用煽情的把戏将弱者玩弄于股掌之间。参议员的儿子拉来警察威胁妓女作伪证诬陷黑人强,从而把表兄枪杀黑人的恶行变为英雄救美的义举,正直的妓女坚决不从;老奸巨猾的参议员出场了,大讲杀人者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如何可怜如何慈爱,善良的妓女上当受骗,很快就签字画押。


当妓女被参议员的煽情感动之时,痛苦地说:“事情既然到了这种地步,不幸的倒是黑人没有真的把我强奸了!”这就是那些煽情新闻的吊诡之处,它的美妙效果倒是让人遗憾穷人没有更加悲惨,用主编们的工作用语来说,就是“这个故事太普通了,不够感人”。此时,“感人”及“和谐”的要求,成为弱者身上的又一重压力。


以感动读者为目的,新闻报道就很容易出现虚假情节。用新闻的专业水平去检测,国内相当多催人泪下的典型报道恐怕就经不住推敲。记者职业化程度较高的美国媒体,一旦打起煽情牌来也是谬误百出。2003年众多媒体参与塑造过一个伊战女英雄杰西卡·林奇,说她在战场上如何英勇顽强,浴血奋战,直到打完最后一粒子弹才受伤被俘,很快被发现水分很大,其实她并未发射一枪一弹,不过是因车祸受伤的普通一兵。


最近美国媒体又揭露了一个“9·11”英雄的虚构情节。老警官凯撒·波亚死于肺病之后,媒体报道了他如何在“9·11”惨案发生后第一时间冲向现场、并长期在废墟中加班工作直到肺部受损的感人故事。希拉里看了报道之后,给布什总统写信,要求重视这样的英雄。布什总统随后也接见了死者的儿子,表扬他老爸为国献身。后来媒体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该警官并未第一时间冲向现场,而是在事发很久之后才要求去加班,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退休金。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已经被塑造为国家级英雄的人物的虚假报道,最后又都由媒体自我纠错机制进行了更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严肃的政客和媒体的关注方向:希拉里给布什写信并不是抒发感情,而是要求政府提高那些工人的待遇;《纽约时报》的报道重点,既不是塑造英雄也不是道德批判,而是客观地还原事实真相,并追问老警官为什么要这样来获得更多养老金。


 (作者系南都周刊副主编)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煽情是一种骗人的把戏

 


煽情节目仍然是节日期间电视屏幕上的一道大餐。而且我发现,煽情的新闻类节目也越来越多了。


年前我参加过一次央视晚会的录制,令人感到惊讶的是,那样一个国内媒体年度新闻报道评选的节目,竟然也以煽情为主导,把“良知”、“理性”、“责任”、“力量”等口号都统统倒进泪缸里一阵搅和,最后得出一个“和谐社会”的结论。


这类新闻大同小异,无非是找一个足够感人的穷人故事进行报道,接着就呼吁或者组织读者进行救助,最后把重点落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情节上,高唱一曲精神文明的颂歌。


这类报道有什么问题呢?我曾经以“假如他们穷得连故事都没有”为题,指出媒体在筛选这类报道时,首先抛弃了那些没有故事可讲的大多数普通穷人。要得到记者的垂怜,你的故事必须比别人更惨,更曲折,更离奇古怪。如果把这个当做主要的救助渠道,那就是逼人作秀和撒谎。只有常规的救济制度才是穷人真正的希望。


这里我要进一步指出,在新闻类节目中,煽情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骗人的把戏,成为掩饰真相和回避责任的帮凶。


媒体的天职就是发现真相、探讨原因和追究责任。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陷入困境,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困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由谁来承担责任?这是正常的报道逻辑。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媒体无法披露真相、不许探讨原因、不敢追究责任的时候,就借助于煽情把戏,用催泪弹来阻止人们的视线,让问题无法深入;并把个体和社会剥离开来,仿佛故事的主角只是一个偶然的倒霉蛋;还让本来应该检讨的责任者,比如当地官员,摇身一变成了施恩的救主。


弱者的确需要心灵的慰藉,这也正是他们的弱点。因此,自古以来,煽情就是一种权术。萨特有一个剧本叫《恭顺的妓女》,写的就是权势者怎样利用煽情的把戏将弱者玩弄于股掌之间。参议员的儿子拉来警察威胁妓女作伪证诬陷黑人强,从而把表兄枪杀黑人的恶行变为英雄救美的义举,正直的妓女坚决不从;老奸巨猾的参议员出场了,大讲杀人者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如何可怜如何慈爱,善良的妓女上当受骗,很快就签字画押。


当妓女被参议员的煽情感动之时,痛苦地说:“事情既然到了这种地步,不幸的倒是黑人没有真的把我强奸了!”这就是那些煽情新闻的吊诡之处,它的美妙效果倒是让人遗憾穷人没有更加悲惨,用主编们的工作用语来说,就是“这个故事太普通了,不够感人”。此时,“感人”及“和谐”的要求,成为弱者身上的又一重压力。


以感动读者为目的,新闻报道就很容易出现虚假情节。用新闻的专业水平去检测,国内相当多催人泪下的典型报道恐怕就经不住推敲。记者职业化程度较高的美国媒体,一旦打起煽情牌来也是谬误百出。2003年众多媒体参与塑造过一个伊战女英雄杰西卡·林奇,说她在战场上如何英勇顽强,浴血奋战,直到打完最后一粒子弹才受伤被俘,很快被发现水分很大,其实她并未发射一枪一弹,不过是因车祸受伤的普通一兵。


最近美国媒体又揭露了一个“9·11”英雄的虚构情节。老警官凯撒·波亚死于肺病之后,媒体报道了他如何在“9·11”惨案发生后第一时间冲向现场、并长期在废墟中加班工作直到肺部受损的感人故事。希拉里看了报道之后,给布什总统写信,要求重视这样的英雄。布什总统随后也接见了死者的儿子,表扬他老爸为国献身。后来媒体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该警官并未第一时间冲向现场,而是在事发很久之后才要求去加班,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退休金。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已经被塑造为国家级英雄的人物的虚假报道,最后又都由媒体自我纠错机制进行了更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严肃的政客和媒体的关注方向:希拉里给布什写信并不是抒发感情,而是要求政府提高那些工人的待遇;《纽约时报》的报道重点,既不是塑造英雄也不是道德批判,而是客观地还原事实真相,并追问老警官为什么要这样来获得更多养老金。


 (作者系南都周刊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