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女人巫一毛

 





                              



当我在香港第一次翻开巫一毛这本书的时候,还不知道她原来的版本竟是用英文(英文版由美国首屈一指的蓝登书屋(RandomHouse )出版)写成的,更不知道她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被生生断送在毛泽东那疯狂年代的“愁云惨雾”里。据有关资料透露,巫一毛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巫宁坤先生的女儿。而巫宁坤与杨振宁、李政道又是“在美国的同学”。书中说,“爸爸回国的时候,李政道还帮着打行李。”


在这本自传中,巫一毛用她那散文诗一样的语言、溪水清流似的叙述让读者不知不觉轻轻走近着她的内心世界,也走近着她从三岁开始直至十九岁这一段在大陆的辛酸历程。


在今年早春二月的香港会议(即独立中文笔会)上,我有幸见到了她。但她给我的第一印象也是最深的印象,并非一位容颜刻着苦大仇深岁月印记的女作家形象,而是一位脸上常常洋溢着开朗笑容的阳光女人。在那短短几天的接触中,我还真没见过她故作严肃之状。


记得在笔会举行开幕式的前一天夜里,大伙正在忙乎着搬弄一些会议资料及杂物。忽然间,从我后面的夜色中飘来一声非常温情的英文姓名呼唤,回头一看,一位披着一袭黑色披风的女性正张开双臂迎向另一位会友,并做出一付很夸张的拥抱动作来!顿时,我感到这夜的空气仿佛也因此而平添了些许神秘而浪漫的色彩。虽然我听不懂他们那带着漂亮手势的英语交谈,但我分明能感受到这位女性透过迷离的黑夜所传递出来的丝丝热流,显得多么生动自然,也多么令人轻松舒展……


可谁又能想到,巫一毛——这位如今已声名鹤起的旅美华裔女作家——在少女时代,却经历了那么多令人心碎的灾难和痛苦呢。


巫一毛的童年刚好遇上“反右运动”和著名的“三年大饥荒”岁月。因为父亲在她出世前几个星期就作为“极右分子”发配到北大荒劳改,母亲也被流放到安徽合肥,无人照看的一毛只好被寄养到千里之外的姥姥舅舅家两年。书中有这样一段回忆她认做父亲的舅舅与年仅三岁半的她,在骨肉离别之时的情景:


——在“大饥荒开始后的第四个冬天,我被送还给家人。那是1962年元月底,春节前几天,我三岁半。”当舅舅带着她,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合肥的父母亲家门时,舅舅对她说,“从今天起,你要住在这里。 不要再叫我爸爸,叫我舅舅。” “不要,我要回家。”我用颤抖的声音说,“我要姥姥。” 眼泪从我脸上劈劈啪啪地滚落下来。我搂住他的脖子痛哭。“不要扔了我,爸爸。我乖。我听话。我再也不叫饿了。不要扔了我,不要,不要,不要。”我粘在他身上抽泣,他拍着我的背轻声说,“好了,毛毛,好了,别哭。”


这段文字虽然对那三年的“大饥荒”的惨烈灾难不着一字形容,但我们已能从三岁女孩懂事的哭喊中,感受到毛泽东一手制造的“人为大饥荒”之可怖。


但这还远不是她最可怕的痛忆。更可怕的是,她作为一位幼女所经历的惨厉噩梦。而那个真实噩梦的制造者,竟是她十分虔诚地“相信”和“崇敬”的解放军战士!


巫一毛在记述那惊魂一刻前这样写道:“安徽大学校园里,合肥市的大街上,随处可见的解放军给我安全感……”


一天,她在雨中茂密的树林里“赶路”时,被一个“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 的“穿雨衣的解放军”“按倒在雨衣上……掐住……喉咙”,粗暴地强奸了。然而她只能“把这件事埋入心底,没跟妈妈,也没跟任何人说,可是,我常常在噩梦中听见解放军叔叔的声音,看见他的眼睛,感到他掐在脖子上的双手、他压在我胸口的身体。醒来,我躲在黑暗中,流着泪坐等到天明。”这就是她在那“动乱中失去的童年”。那一年,她才年仅八岁。


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当巫一毛看到穿绿军装的,她就会想到那个恶魔般的解放军战士,而且“仿佛能看到那张伤害过我的脸在眼前晃动,浑身不由自主地蔌蔌发抖。”


当时,由于暴君统治的需要,“解放军”这一特殊的政治工具已被伟大领袖极端地拔高了!“解放军叔叔”,这是至今仍然灌输给所有中国孩子的一个政治性符号。好在经过六四屠杀之后,这一符号已逐渐式微。


自那年八岁之后,她的少女时代,几乎都是在 “文革”中度过的:


——北京是“文革”发源地,也是“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率、伟大的舵手,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毛主席居住的地方。一千一百多万红卫兵歇斯底里地喊着:“见到毛主席,死了也甘心。”从全国各地涌入北京,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检阅。”


“以北京为发源地,全国各地红卫兵的革命热情越来越高涨,演变成暴力激情。红卫兵宣告要誓死保卫毛主席和以毛主席为首的革命造反司令部。红塑料封皮的《毛主席语录》成了人人必备的红宝书。……公安部长宣布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无效。……紧接着,北京的红卫兵肆无忌惮地开始了“红色恐怖”。他们在学校批斗、殴打校长、老师,在社会上任意闯入黑五类家庭的住处,抄家、剃阴阳头、乱施酷刑,几个星期内杀人上千。”


书中的描述,让我不禁忆起自己的童年。五岁的时候,妈妈牵着我的一只小手正走在长沙城的“五一路”上,突然间,身后不远处传来一阵阵杂乱的人声,回头看去,一群黑压压的人墙正排山倒海地直冲我们而来,许多人提着刀枪棍棒,杀气腾腾。只见妈妈猛地把我往背上一背,就发狂似地向前疯跑,可是,我右脚的一只新凉鞋“啪”地掉落在地,而我已伏在妈妈的背上无法下地捡拾,只有拼命摇晃着妈妈的肩膀叫唤着:“妈妈,妈妈,我的鞋!妈妈,我的鞋掉了!”


“不要算了!不要了!不要了……”妈妈头也不回地急匆匆应道。


后来长大了,我才知道自己看到的就是毛泽东提倡并乐此不疲的“武斗”场面。


那时,我还常常爬在家里的窗户上玩。年幼的我,对每天每时都会听到的零星枪炮声,充满着好奇。我家窗下的对面,有一位守门老人,他每次一看到我爬上窗沿,就肯定会走上前来,笑呵呵地提醒我:“小毛,不要把你的头伸出来,小心流弹飞来哦!”但那时的我,虽然置身在动乱年代,却完全没有危险的概念。这一点和巫一毛儿时的感觉似乎有点相似。


书中描述的小学上课场面里,也有令我记忆犹新的光景:


——虽然已经开学,学校并没有教学生什么正式功课。学生每天花主要的时间唱语录歌,跳忠字舞……走进教室,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着毛主席画像三鞠躬;放学以前,我们要同样三鞠躬,这叫“早请示”“晚汇报”。


“在学校里,老师教我们:看一眼毛主席画像,浑身都是力量。”颇具黑色幽默的是,在那个充满罪恶和虐杀的年代里,毛泽东居然在几乎所有人的心目中,早已树起一尊至高无尚的圣人形象。现在回想起来,历史学家袁伟时所称的意识形态“狼奶”灌输,其实也就是从这么小的年纪开始的。因为童年的心,都是洁白无瑕的。


巫一毛虽已在美国生活了20多年,但她那逝去的童年和恐惧的少女时代所发生的真实噩梦,常常还会像挥之不去的隐痛一样纠缠在她的记忆深处。因此,她总是天真地梦想着,为了不让她的童年噩梦再现在今天大陆孩子们的生活中,故她决定鼓起重生的勇气将她的19年往事诉诸于文字记录。尽管“有些故事,为了让西方读者看起来不那么毛骨悚然,删掉了一些……血淋淋的细节”。但她说,“写这本书,我有一种使命感,就是有话要说,不吐不快。我的目的,就是要把真实感受写出来。”


我理解她无法忘怀年轻时在这块土地上曾经被迫遭遇的一切。所以她发誓要出走异国他乡。就像她说的,“我死也要死到美国去。” 然而,在现在的中国,这依然是一句能让爱国愤青们狂怒不已的话。其实,巫一毛并非不爱自己的祖国,可祖国爱过她吗?


二月,当我和巫一毛等人一起从香港跨过深圳罗湖桥时,我看见阔别故土20多年的巫一毛,脸上写着那种难以掩饰的兴奋和忐忑不安。


然而,在我的感觉中,与其说巫一毛是一位旅美华裔著名女作家,还不如说她是一位阳光女性来得贴切。这样的女人如何能终日生活在如影随形的恐惧和灾难之中?她的一位好友——同是旅美华裔作家的张慈女士说,“从一个人的一生来看,巫一毛是极不幸的。可是,她能够活下来,书写自己的记忆并在其中找到生活之美,这又是极为幸运的。”是的,好在上帝也是公平的,她人生中前面的近二十年多灾多难的命运,已悄然远去;而后二十年、三十年或更长……相信上帝一定会用它那无所不能的力量和信念,加倍偿还给她曾经失去的许多欢乐、尊重和荣耀……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阳光女人巫一毛

 





                              



当我在香港第一次翻开巫一毛这本书的时候,还不知道她原来的版本竟是用英文(英文版由美国首屈一指的蓝登书屋(RandomHouse )出版)写成的,更不知道她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被生生断送在毛泽东那疯狂年代的“愁云惨雾”里。据有关资料透露,巫一毛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巫宁坤先生的女儿。而巫宁坤与杨振宁、李政道又是“在美国的同学”。书中说,“爸爸回国的时候,李政道还帮着打行李。”


在这本自传中,巫一毛用她那散文诗一样的语言、溪水清流似的叙述让读者不知不觉轻轻走近着她的内心世界,也走近着她从三岁开始直至十九岁这一段在大陆的辛酸历程。


在今年早春二月的香港会议(即独立中文笔会)上,我有幸见到了她。但她给我的第一印象也是最深的印象,并非一位容颜刻着苦大仇深岁月印记的女作家形象,而是一位脸上常常洋溢着开朗笑容的阳光女人。在那短短几天的接触中,我还真没见过她故作严肃之状。


记得在笔会举行开幕式的前一天夜里,大伙正在忙乎着搬弄一些会议资料及杂物。忽然间,从我后面的夜色中飘来一声非常温情的英文姓名呼唤,回头一看,一位披着一袭黑色披风的女性正张开双臂迎向另一位会友,并做出一付很夸张的拥抱动作来!顿时,我感到这夜的空气仿佛也因此而平添了些许神秘而浪漫的色彩。虽然我听不懂他们那带着漂亮手势的英语交谈,但我分明能感受到这位女性透过迷离的黑夜所传递出来的丝丝热流,显得多么生动自然,也多么令人轻松舒展……


可谁又能想到,巫一毛——这位如今已声名鹤起的旅美华裔女作家——在少女时代,却经历了那么多令人心碎的灾难和痛苦呢。


巫一毛的童年刚好遇上“反右运动”和著名的“三年大饥荒”岁月。因为父亲在她出世前几个星期就作为“极右分子”发配到北大荒劳改,母亲也被流放到安徽合肥,无人照看的一毛只好被寄养到千里之外的姥姥舅舅家两年。书中有这样一段回忆她认做父亲的舅舅与年仅三岁半的她,在骨肉离别之时的情景:


——在“大饥荒开始后的第四个冬天,我被送还给家人。那是1962年元月底,春节前几天,我三岁半。”当舅舅带着她,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合肥的父母亲家门时,舅舅对她说,“从今天起,你要住在这里。 不要再叫我爸爸,叫我舅舅。” “不要,我要回家。”我用颤抖的声音说,“我要姥姥。” 眼泪从我脸上劈劈啪啪地滚落下来。我搂住他的脖子痛哭。“不要扔了我,爸爸。我乖。我听话。我再也不叫饿了。不要扔了我,不要,不要,不要。”我粘在他身上抽泣,他拍着我的背轻声说,“好了,毛毛,好了,别哭。”


这段文字虽然对那三年的“大饥荒”的惨烈灾难不着一字形容,但我们已能从三岁女孩懂事的哭喊中,感受到毛泽东一手制造的“人为大饥荒”之可怖。


但这还远不是她最可怕的痛忆。更可怕的是,她作为一位幼女所经历的惨厉噩梦。而那个真实噩梦的制造者,竟是她十分虔诚地“相信”和“崇敬”的解放军战士!


巫一毛在记述那惊魂一刻前这样写道:“安徽大学校园里,合肥市的大街上,随处可见的解放军给我安全感……”


一天,她在雨中茂密的树林里“赶路”时,被一个“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 的“穿雨衣的解放军”“按倒在雨衣上……掐住……喉咙”,粗暴地强奸了。然而她只能“把这件事埋入心底,没跟妈妈,也没跟任何人说,可是,我常常在噩梦中听见解放军叔叔的声音,看见他的眼睛,感到他掐在脖子上的双手、他压在我胸口的身体。醒来,我躲在黑暗中,流着泪坐等到天明。”这就是她在那“动乱中失去的童年”。那一年,她才年仅八岁。


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当巫一毛看到穿绿军装的,她就会想到那个恶魔般的解放军战士,而且“仿佛能看到那张伤害过我的脸在眼前晃动,浑身不由自主地蔌蔌发抖。”


当时,由于暴君统治的需要,“解放军”这一特殊的政治工具已被伟大领袖极端地拔高了!“解放军叔叔”,这是至今仍然灌输给所有中国孩子的一个政治性符号。好在经过六四屠杀之后,这一符号已逐渐式微。


自那年八岁之后,她的少女时代,几乎都是在 “文革”中度过的:


——北京是“文革”发源地,也是“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率、伟大的舵手,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毛主席居住的地方。一千一百多万红卫兵歇斯底里地喊着:“见到毛主席,死了也甘心。”从全国各地涌入北京,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检阅。”


“以北京为发源地,全国各地红卫兵的革命热情越来越高涨,演变成暴力激情。红卫兵宣告要誓死保卫毛主席和以毛主席为首的革命造反司令部。红塑料封皮的《毛主席语录》成了人人必备的红宝书。……公安部长宣布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无效。……紧接着,北京的红卫兵肆无忌惮地开始了“红色恐怖”。他们在学校批斗、殴打校长、老师,在社会上任意闯入黑五类家庭的住处,抄家、剃阴阳头、乱施酷刑,几个星期内杀人上千。”


书中的描述,让我不禁忆起自己的童年。五岁的时候,妈妈牵着我的一只小手正走在长沙城的“五一路”上,突然间,身后不远处传来一阵阵杂乱的人声,回头看去,一群黑压压的人墙正排山倒海地直冲我们而来,许多人提着刀枪棍棒,杀气腾腾。只见妈妈猛地把我往背上一背,就发狂似地向前疯跑,可是,我右脚的一只新凉鞋“啪”地掉落在地,而我已伏在妈妈的背上无法下地捡拾,只有拼命摇晃着妈妈的肩膀叫唤着:“妈妈,妈妈,我的鞋!妈妈,我的鞋掉了!”


“不要算了!不要了!不要了……”妈妈头也不回地急匆匆应道。


后来长大了,我才知道自己看到的就是毛泽东提倡并乐此不疲的“武斗”场面。


那时,我还常常爬在家里的窗户上玩。年幼的我,对每天每时都会听到的零星枪炮声,充满着好奇。我家窗下的对面,有一位守门老人,他每次一看到我爬上窗沿,就肯定会走上前来,笑呵呵地提醒我:“小毛,不要把你的头伸出来,小心流弹飞来哦!”但那时的我,虽然置身在动乱年代,却完全没有危险的概念。这一点和巫一毛儿时的感觉似乎有点相似。


书中描述的小学上课场面里,也有令我记忆犹新的光景:


——虽然已经开学,学校并没有教学生什么正式功课。学生每天花主要的时间唱语录歌,跳忠字舞……走进教室,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着毛主席画像三鞠躬;放学以前,我们要同样三鞠躬,这叫“早请示”“晚汇报”。


“在学校里,老师教我们:看一眼毛主席画像,浑身都是力量。”颇具黑色幽默的是,在那个充满罪恶和虐杀的年代里,毛泽东居然在几乎所有人的心目中,早已树起一尊至高无尚的圣人形象。现在回想起来,历史学家袁伟时所称的意识形态“狼奶”灌输,其实也就是从这么小的年纪开始的。因为童年的心,都是洁白无瑕的。


巫一毛虽已在美国生活了20多年,但她那逝去的童年和恐惧的少女时代所发生的真实噩梦,常常还会像挥之不去的隐痛一样纠缠在她的记忆深处。因此,她总是天真地梦想着,为了不让她的童年噩梦再现在今天大陆孩子们的生活中,故她决定鼓起重生的勇气将她的19年往事诉诸于文字记录。尽管“有些故事,为了让西方读者看起来不那么毛骨悚然,删掉了一些……血淋淋的细节”。但她说,“写这本书,我有一种使命感,就是有话要说,不吐不快。我的目的,就是要把真实感受写出来。”


我理解她无法忘怀年轻时在这块土地上曾经被迫遭遇的一切。所以她发誓要出走异国他乡。就像她说的,“我死也要死到美国去。” 然而,在现在的中国,这依然是一句能让爱国愤青们狂怒不已的话。其实,巫一毛并非不爱自己的祖国,可祖国爱过她吗?


二月,当我和巫一毛等人一起从香港跨过深圳罗湖桥时,我看见阔别故土20多年的巫一毛,脸上写着那种难以掩饰的兴奋和忐忑不安。


然而,在我的感觉中,与其说巫一毛是一位旅美华裔著名女作家,还不如说她是一位阳光女性来得贴切。这样的女人如何能终日生活在如影随形的恐惧和灾难之中?她的一位好友——同是旅美华裔作家的张慈女士说,“从一个人的一生来看,巫一毛是极不幸的。可是,她能够活下来,书写自己的记忆并在其中找到生活之美,这又是极为幸运的。”是的,好在上帝也是公平的,她人生中前面的近二十年多灾多难的命运,已悄然远去;而后二十年、三十年或更长……相信上帝一定会用它那无所不能的力量和信念,加倍偿还给她曾经失去的许多欢乐、尊重和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