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英作家马建谈《拉面者》,在中国我靠道德意识来写作。


最早知道马建先生名字还是在20多年以前,那时我和一位来自内蒙古的作家康强(羽之野)在北京街头相识,因为彼此气味相投,竟然成了挚友。

羽之野虽是体制内作家,但却有些另类,他的愤世不公却也投我的脾气,我们两人对文学又都情有独钟,就这样一拍即合,牵头在北京成立了一个文学沙龙。因为我和康强俩是创始人,这个沙龙的名字就以我和康强的姓氏命名,叫《康庄文学创作室》,渐渐地也有点小名气,也聚敛些人脉,不断地有新人加入。

当然体制内作家对我们这等“草民”当然是不屑一顾的,而我们也与那些“学必高雅、食不厌精”的大学人们嗤之以鼻,道不同不相为谋嘛。

我们只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在纪实文学和通俗期刊领域里游刃有余。当时国内的妇女、青年、工会等机构隶属的期刊都把我们这类作者视为大咖。稿费收入也足可养家糊口了,那时国内期刊界以稿酬高低有一个排名:“叫一妇联二青年三工会四文联”,像湖北妇联办的期刊《知音》杂志和广东妇联办的《家庭》杂志,稿酬标准都是千字千元,那时武汉热干面才卖一元钱,我随手多点一个标点,一顿早餐钱就不愁了。

而文联和作家协会属下的文学期刊稿酬标准几乎没有超过千字百元的,连中国最顶级的文学期刊《人民文学》稿酬标准也不过才千字八十元,上海的《收获》杂志才千字七十元,但我们这些体制外的边缘作家们出于对文学的挚爱,当然也时不时地向纯文学期刊投稿,当然这不是为了稿酬,而是纯粹就是不忘初心嘛!

那时我在北京衙门口村租住的家,就是我们《康庄文学创作室》集会的据点。我们这些不被体制待见的边缘作家们,常常是就着一碟花生米一盘切好的火腿肠和几瓶啤酒,就在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畅谈时下海内外的天下大事,当然也会论及国内外文坛的一些趣闻轶事,当然也毫无卑谦地议论国内外文坛上载誉菲菲的大作家们。

说句实在话,那时我们当然有理由藐视那些只靠工资才能过得滋润的体制内作家们,我们骄傲地认为,只有我们这样的写作者,才是靠一支健笔养活了自己的,我们没有关系,没有资源甚至没有学历,但却有期刊杂志肯给付我们稿费,也一样活得滋润,这不比那些离开体制就没法活的大作家们更有尊严么?

就是在这样环境和气氛里,我第一次听到了马建的名字,这是我的挚友康强(羽之野)最先提及的,他在我们这个小沙龙里推崇马建和他的中篇小说《亮起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康强的推崇也得到了白连春、白天和朱军等几位青年作家的一致共鸣,认为这部中篇小说是当今文坛上不可多得的精品。听到文友们一致褒扬,我当然是要找来拜读了,拜读过后,其心灵受到的震撼不言而喻。由此我记住了马建这个名字。

流亡到海外以后,我几乎和国内外的作家朋友们都没有了交集,直到2022年4月份,我在留园网上受到质疑,回到国内的搜索引擎去寻找旧文时,发现了我的书在国内被侵权被剽窃的事实,为了寻求组织的帮助,才向我曾报名参加那个笔会求助,这时我才获悉,在我心中珍藏了20多年的马建这个名字,竟然就是我所加入的那个笔会的现任会长。就这样我和马建先生有了联系。

我当然还记得我当年第一次拜读马建先生作品时所受到的震撼,因此便冒昧地向马建先生索要其作品,马建先生没有让我失望,他用电子邮箱给我发过来这部长篇小说《拉面者》。

说实话,因为患病的缘故,这部长篇小说至今我还没有全部细细读完,但我还是迫不急待就来撰写这篇读后感了,这是为什么?因为仅仅从前面的一两个章节里,我就感悟到了,这才是真正的文学作品!

什么是文学?有文艺理论家对此做过定义:“文学就是作家对这个世界独特的心灵感悟”,没有这个独特性,文学似乎就没有了魂灵。我在此还要再加上一句话:“文学只有植根在思想的土壤上,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读过长篇小说《拉面者》的首章“献血者或满意者”,专业血客和专业作家的形象跃然纸上,当然也深深地嵌入了我的脑海中了……

我的文学理念是:“艺术的价值在于创造,艺术的生命在于真实”,一个鲜活的文学形象能在读者的心目中久存不衰,当然得凭借他贴近于生活的真实,就是能让广大读者们感悟到,这个人物是真实可信的,在现实生活中是实实在在能站立起来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们笔下创造的典型文学形象莫不如此。

但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倘若文学只是现实生活的简单复制,文学就丧失了艺术价值。这就是纪实文学永远不可能超越小说艺术价值的缘故。而这艺术价值的获得就必须依赖思想的博大精深了。没有博大精深的思想,任凭你有一支生花妙笔,掌握了诸多小说创作技巧,无论是魔幻还是意识流,你也决然写不出震撼人心的文学精品来的。

我欣赏马建先生的作品,还有一个更现实的理由,那就是关注社会,这里论及的就是文学和政治的关系了。有许多善意的读者也劝过马建,远离政治,不要去触碰那些敏感的题材,类似的意见我也多次收到过,甚至包括许多至今在体制内活得很滋润的作家朋友们。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怎么可能脱离现实呢?而现实社会里又有哪一个题材不和政治息息相关呢?

既然“文学就是作家对这个世界独特的心灵感悟”,那么文学作品里面就无可置疑地会植入作家的情感、爱憎、政治观点和价值取向。这是没有办法躲避的,即便你是写历史小说或魔幻小说,你对妖魔鬼怪和历史人物也要有自己的描绘刻画和品评吧,这无疑也会夹带着作者的爱恨情仇的,而以古讽今借鬼还魂的文字狱古来就有的。起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就是明显的例证。我断言,马建先生的长篇小说《拉面者》将是一部植根在深刻思想土壤上结出的一颗文学硕果,更多的读后感将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