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任天堂

任天堂:略论宗教与中国社会转型(之四)——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的一个鲜明标签就是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在后9•11世界,《纽约时报》对宗教极端恐怖主义的政策立法一篇批评中,再次诉诸于斯宾诺莎:人们被一种信念迷惑,相信维护“国土安全”的最佳手段便是压制特定的自由权利。它表现在法官们倾向于以更具限制性的方式解读法律条款;立法者们制定新的、限制性法律;民众则“为了和平和安定”默许这一切。中国同样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而斯宾诺莎已经在《神学政治论》中预言:最高统治者必会想方设法限制人民所想,但这种政策的结果,只会催发人民对其统治的憎恶与反抗。面对宗教极端主义问题,在前现代启蒙思想家中,恐怕只有斯宾诺莎才有这方面的普世视野。斯宾诺莎的“激进”是建立在理性和平的信念上。

阅读更多

任天堂:略论宗教与中国社会转型(三)

清朝末年的教案以及现在中国的教产问题或许可以从基督教民主主义兴起的历史中寻找答案。中国基督教的本土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西方基督教民主主义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从1800年左右开始算,到1950年左右走向正轨,经历了大概150年。这个时间也是中国基督教经历的历史。在中国基督教本土化方面,港台要比大陆稳健得多。比如香港占中和美丽岛事件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牧师群体所起的作用,而大陆目前虽能看到有一些家庭教会的牧师表现出对普世社会的关怀,但人数很少,影响很微弱;更多的是教会扩张的宗教情感,可谓践行了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牧师身份与教会的关系。在台湾美丽岛事件、香港占中事件和大陆维权运动中,牧师很大程度上是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在活动。

阅读更多

任天堂:略论宗教与中国社会转型(二)

钱穆先生对欧洲国家政治的演变可谓罗列详尽,尤其是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比利时这个阶段最容易被人所忽视。知识界对古希腊、古罗马以及古希伯来文明的研究,以及对四百年以来英、德、法的研究,可谓颇具规模,但是对这中间的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时期可谓很寒酸。这个时期目前看来主要是天主教的影响,另外还有阿拉伯—伊斯兰教在欧洲的影响。尤其是西葡系文明,其宗教杂糅最为斑斓。中国基督教的很多开拓者就是葡萄牙裔,比如利玛窦、徐日升等人。钱穆认为欧洲政治型体是独立于马克思的视野之外的。斯宾诺莎时代乃是政权与教权争锋的时代,政治怎样获得独立于宗教之外的神学合法性,这就是斯宾诺莎们思考的问题。没有斯宾诺莎时代就没有后来的《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同为犹太人的爱因斯坦在被犹太拉比追问是否信仰上帝时,爱因斯坦回答说“我信斯宾诺莎的上帝”。

阅读更多

任天堂:略论宗教与中国社会转型(一)

葛兆光指出,中国近代思想的重构应该追溯到明末利玛窦而不是鸦片战争。他认为佛教传入中国引起的第一次挑战直到宋代才被成功应对,而由西方引起的第二次挑战是从利玛窦开始,利玛窦通过介绍西方文化知识造成的震撼,逐渐动摇了中国思想、知识和信仰的整个大厦,明末以后的知识分子深受影响,如李贽、徐光启、方以智、黄宗羲、戴震、焦循等,这个挑战从未被克服。清朝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翻译对接可圈可点,在本土化方面要比清末民初的洋务运动、五四运动等时期处理得圆满。这可能就是民国时期很多学贯中西的大师最终重归国学,而不是西学的缘故,思想的处理最终其实是语言对接问题。而这个过程中,从赵紫宸的感叹中可见对基督教神学的处理是个短板。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