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祖田:我的写作之路

罗祖田


做一个能对世道人心有所裨益、作品能被人记住的作家,曾是我步入青年的愿景,此信念付诸行动,与《悲惨世界》大有关系。记得是1974年吧,我宿舍里人脉广的罗技术员弄来了《悲惨世界》一二册。他那几天总是看书看到凌晨一两点,我便变着法子讨他的好,恳求他入睡后让我过把瘾。此书曲折情节、人道情怀、诗一般语言,尤其对善良妇女芳汀苦难的描写,深深地触动了我。打我记事起,类似芳汀的苦难,我常耳闻目击。能读到这样的书,让我饿三天肚子我也干。

文革结束了,书禁松弛了,但能够满足我愿景的名著类书籍仍不多,这情况持续了好几年。所以,仍旧心灵干渴,也就仍旧渴望甘泉滋润心田。但一来文化水平低,二来总是囫囵吞枣,当年读过的书,今天已无甚印象。我可不敢更无资格到处掉书袋。

但终究读了几本书,便对应时而起的“伤痕文学”由推崇到渐渐不以为意。我不能同意那些作品里总有个高大上人物,因为生活中官场上我几乎没见过这号人物。我那时年轻气盛,不懂得也就体谅不到写作者的难言苦衷。我来了狂劲儿,写一部比它们来劲的作品。
我就这样动起了笔。

1984年春,我将写好的上集初稿(约30万字)寄给了《清明》编辑部。因我读过几期《清明》,感觉它思想较开放。四个月后,不见回音,焦灼之余,便决定去合肥看看。

妻支持我,她当然盼望丈夫有点点小出息。我筹了四拾几元钱,是我一月的基本工资,利用调休向班长讨来了八天假。穷人只能穷算计,我从株洲乘火车到信阳,利用铁路工人身份逃了票,从信阳下车马上转乘去合肥的长途公汽,黄昏时便到了合肥。找了家便宜旅店,好像宿一夜只需五角钱,翌日早晨吃碗馄饨,便去《清明》杂志社。至此,我才花了不到九元钱。

我是抱着很大信心来的,因为那会儿大型期刊的稿约上皆有注明,凡不采用的稿子,三个月便退还。既然已四个月了,想必人家会给我一个我希望见到的回答。比方说,你的稿子我们还在研究啊,你的稿子有些地方需作较大修改啦,等等。

记得《清明》编辑部也就是个三十几平方的屋子,在一楼,光线不好,有三四个人忙碌。我说明来意,他们皆愣了,因我有邮寄印刷品的存根,他们便四处翻寻稿件。在一个不起眼处,稿件被找到,布满了灰尘,不曾拆开过。我一下子什么都明白了,强笑道:“我知道写得很差劲,不够发表水平,请退还我吧。”

那几个人也有点尴尬。一位编辑大姐送我出门,忽道:“我介绍一个人,你去找她。如果你的作品确有内容,那里不会埋没你。”随后,她写了个小纸条交给我,上写“安徽人民出版社,张保真。”

我在马路的一个拐角处坐了足足半个钟头,一身像被抽光了筋骨。心里想的是我不配做那个作家梦,快点回湖南吧,还能节省十几块钱。家里有老有小,十几块钱能起作用。

但是,要回家也须等到明天,因为长途公汽一般都在清晨发车。无处可去,更无心情赏玩景观。终于转念,去见见那位张保真吧。当时,我以为那是个年长男人。

张保真年近五旬,面容慈祥,眼光透出知识女性的睿智。当时,安徽人民出版社尚未分家,她一个人在屋里看稿件,听了我的来意,她说:“你把稿子放这里,三天后你来听消息,我会对你负责。”

“三天就能给我回答?”我不太相信。

张保真肯定地点点头。

因心情有所好转,下午,我去大街上走了走。晚上,我在旅馆里早早上了床。半夜时分,我醒了,心情又复悲凉。我眼前出现了妻子的哀怨目光,因三年来我着了魔,除了上班,就是写啊写,太拖累她了,主要是,我越来越不敢相信自己了。我基础太差了,哪里配做作家梦。天亮时分,我作出决定,去向张保真要回稿子,回家去。非要写作,非要把心里话说出来,也要过上十年,多学习学习,才能少出丑。

上午九点多钟,我推开了张老师办公室的门,张老师一见我便招呼我坐下,倒了一杯水给我。我近乎结巴着说:“张老师,我,我,想快点回家,我来拿稿子。”
我话音才落,突然心中一喜,我看见了桌上的稿件,正是我的稿子,已被翻过去了一半。

张老师不无激动,说:“昨夜里我看到三点钟,现在我就告诉你,你的书稿,我采用了。”

我有了一种想哭的冲动。

张老师又说:“你的基本功差了点,但不是讲废话,有内涵。我们合作,尽快推出去。”接下来,她问了我的基本情况,我如实相告了。

她再道:“一般新手的书稿,我们顶多看个三分之一,便能决定能不能用。这样吧,你还有下集,我帮你去单位联系创作假,你安心写作。另外,你不必太节俭,回去路上,从长江上走,看看大好河山,我支援你几十块钱,以后有了稿费再还我。”

我已不知说什么话儿才好。一个念头忽现:“就-冲这个社会还有这么好的人,我就应该振作。”

这里插一句:以前,我并非没有沉沦过,是《悲惨世界》激活了我的良知,是张保真的人格激励了我走新的人生路不动摇。我由此坚信,真正的文学、人性,不能用金钱衡量其价值。

1986年夏,拙作《中国——一个家庭的命运》上集,由安徽文艺社出版。

实话实说,用今天的标准来看,此作连我都感觉肤浅可笑,尤其无下集,故事停留在1949年,让人不免视为迎合时尚之作。但张保真已知我的创作思路,一直鼓励我把下集写好。当时,国内的写作氛围还是存在点点空间的。

但大气候很快大变化,一个显著标志便是“伤痕文学”也不让问世了。我写的下集,全是“新社会”的事儿,怎么都通不过,当然水平差是个原因,主要是一考虑到过关,便不由得先自我审查。有了自我审查,描写便大走样。对此现实,我无奈,张老师也爱莫能助,89年又来了,还写什么呢?况且我主要是想发出心中的声音,事实上近几年《民主中国》因经费困难停发了每篇文章一百美元稿费,我仍坚持要发出心中的声音,我已不在乎别人如何看我的文章,我也不需要什么头衔。

现实的另一面也使我早就放弃了做一个大陆作家的虚浮念头,我甚至以被人称为作家而羞耻。有一个民运人称号,于我就是奖赏。

上集出版后,我很快得了几个奖。我看得很淡,一因颁奖其实不是作品奖而是人头奖,二因我相信颁奖者别说知道我的创作思路了,多半连作品也未读过,我又不能言说这些事,那么那些世俗花絮值个什么呢?接下来的一件事,愈发使我成熟。

十月,市文联要求我交上两张照片,说替我办省作协会员证,待省作协会员批下来,再推荐我参加中国作协,同时告我过几天去参加省作协组织的青年作家创作会。当时,我不无激动,想的是参加这样的创作会,准能认识几个志同道合者,开拓眼界,受点启发,利于提高自己。

会议地点设在省军区的招待所,来自全省的参会者约七十人。我不认识任何人,便只能多观察。翌日,我和会务组的小杨姑娘套上了近乎。她说她读了我的书,认为还可以,比参会的多数人写的东西强多了,因为他们或写了几个豆腐块文章,或在自家单位宣传栏里发表了几首诗歌。他们的共同点,是“吃党的饭,不可以砸党的锅”。

我有了感觉,认识几个志同道合者的愿望会要落空。下午,在小礼堂开了个大会,主席台上摆了两张长条桌,重点是省里一个文化官员作报告。(他的官衔,我忘了。)他的报告让我瞠目。我原以为报告重点是谈创作谈艺术,却是形势报告。形势当然大好,但我认定我不是来听形势报告的啊。接下来是特意请来的一位宣传部官员作总结,强调一定要做党和人民的作家,要紧跟党的文艺政策,等等。

会后,我对小杨说,我提前退会,今晚就回工厂。我直言,我在那里听不到形势报告,没必要在这里凑这号热闹。小杨却悄声告我,不要走,因北京要召开一个青年作家座谈会,给了省里十个名额,她已获知消息,最后一名是我。这是好机会,不要错过。她还把一个省作协会员证交给我,说我入了会。

于是,我又安心住下了,心想去北京开会,肯定规格高,人才多,能真正开眼界。

第三天上午,是自由讨论,实际是自由活动。临近午餐,小杨找到我,告道:去北京开会的我的名额给撤了下来,因为省里一位领导的妻子闹来了省作协。此人当然也发表过几首诗文,否则难有如此底气。省作协很犯难,没奈何只好把我这个新手换下来。

这事委实出我意料,我原以为文学殿堂一定是个圣洁地方,怎知一样俗不可耐。我马上收拾行李,去赶火车了。在列车上的厕所里,我把那本省作协会员证丢入下水道。

从此,我再也不理会什么市文联、省作协。曾令我心动的参加中国作协,我也兴味索然。89年后,仅仅它们的名字,于我都是那样陌生。当然,随着阅历增长,在看淡了世事的同时,我也对文学现状和多数大陆作家表示了理解。大陆既已无净土,后者未必没有心灵上的煎熬和挣扎,况且,红朝七十年里也还是有几位作家和作品应当肯定。

斗转星移,大陆早已告别了文学和思想时代,似乎只有少量民运人心中仍存不肯熄灭的火苗。真诚感谢《民主中国》和蔡楚主编给了我再次拿起笔以及认真写作的机会。让我得以完成萦绕了近四十年的夙愿,《中国——一个家庭的命运》的完整版本得以《暴风雨中的爱情》的形式出现。较之两年前《民主中国》连载的《动荡时代的爱情》,现增加了很多情节与内容,主角更显血肉丰满,实在得力于这块平台让我彻底打消了自我审查的顾虑。我好希望,《民主中国》能快一点在大陆自由发声。我相信,虽前路漫漫,大陆终将迎来少不得自由、民主、人权、人性的时代。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罗祖田:我的写作之路

罗祖田


做一个能对世道人心有所裨益、作品能被人记住的作家,曾是我步入青年的愿景,此信念付诸行动,与《悲惨世界》大有关系。记得是1974年吧,我宿舍里人脉广的罗技术员弄来了《悲惨世界》一二册。他那几天总是看书看到凌晨一两点,我便变着法子讨他的好,恳求他入睡后让我过把瘾。此书曲折情节、人道情怀、诗一般语言,尤其对善良妇女芳汀苦难的描写,深深地触动了我。打我记事起,类似芳汀的苦难,我常耳闻目击。能读到这样的书,让我饿三天肚子我也干。

文革结束了,书禁松弛了,但能够满足我愿景的名著类书籍仍不多,这情况持续了好几年。所以,仍旧心灵干渴,也就仍旧渴望甘泉滋润心田。但一来文化水平低,二来总是囫囵吞枣,当年读过的书,今天已无甚印象。我可不敢更无资格到处掉书袋。

但终究读了几本书,便对应时而起的“伤痕文学”由推崇到渐渐不以为意。我不能同意那些作品里总有个高大上人物,因为生活中官场上我几乎没见过这号人物。我那时年轻气盛,不懂得也就体谅不到写作者的难言苦衷。我来了狂劲儿,写一部比它们来劲的作品。
我就这样动起了笔。

1984年春,我将写好的上集初稿(约30万字)寄给了《清明》编辑部。因我读过几期《清明》,感觉它思想较开放。四个月后,不见回音,焦灼之余,便决定去合肥看看。

妻支持我,她当然盼望丈夫有点点小出息。我筹了四拾几元钱,是我一月的基本工资,利用调休向班长讨来了八天假。穷人只能穷算计,我从株洲乘火车到信阳,利用铁路工人身份逃了票,从信阳下车马上转乘去合肥的长途公汽,黄昏时便到了合肥。找了家便宜旅店,好像宿一夜只需五角钱,翌日早晨吃碗馄饨,便去《清明》杂志社。至此,我才花了不到九元钱。

我是抱着很大信心来的,因为那会儿大型期刊的稿约上皆有注明,凡不采用的稿子,三个月便退还。既然已四个月了,想必人家会给我一个我希望见到的回答。比方说,你的稿子我们还在研究啊,你的稿子有些地方需作较大修改啦,等等。

记得《清明》编辑部也就是个三十几平方的屋子,在一楼,光线不好,有三四个人忙碌。我说明来意,他们皆愣了,因我有邮寄印刷品的存根,他们便四处翻寻稿件。在一个不起眼处,稿件被找到,布满了灰尘,不曾拆开过。我一下子什么都明白了,强笑道:“我知道写得很差劲,不够发表水平,请退还我吧。”

那几个人也有点尴尬。一位编辑大姐送我出门,忽道:“我介绍一个人,你去找她。如果你的作品确有内容,那里不会埋没你。”随后,她写了个小纸条交给我,上写“安徽人民出版社,张保真。”

我在马路的一个拐角处坐了足足半个钟头,一身像被抽光了筋骨。心里想的是我不配做那个作家梦,快点回湖南吧,还能节省十几块钱。家里有老有小,十几块钱能起作用。

但是,要回家也须等到明天,因为长途公汽一般都在清晨发车。无处可去,更无心情赏玩景观。终于转念,去见见那位张保真吧。当时,我以为那是个年长男人。

张保真年近五旬,面容慈祥,眼光透出知识女性的睿智。当时,安徽人民出版社尚未分家,她一个人在屋里看稿件,听了我的来意,她说:“你把稿子放这里,三天后你来听消息,我会对你负责。”

“三天就能给我回答?”我不太相信。

张保真肯定地点点头。

因心情有所好转,下午,我去大街上走了走。晚上,我在旅馆里早早上了床。半夜时分,我醒了,心情又复悲凉。我眼前出现了妻子的哀怨目光,因三年来我着了魔,除了上班,就是写啊写,太拖累她了,主要是,我越来越不敢相信自己了。我基础太差了,哪里配做作家梦。天亮时分,我作出决定,去向张保真要回稿子,回家去。非要写作,非要把心里话说出来,也要过上十年,多学习学习,才能少出丑。

上午九点多钟,我推开了张老师办公室的门,张老师一见我便招呼我坐下,倒了一杯水给我。我近乎结巴着说:“张老师,我,我,想快点回家,我来拿稿子。”
我话音才落,突然心中一喜,我看见了桌上的稿件,正是我的稿子,已被翻过去了一半。

张老师不无激动,说:“昨夜里我看到三点钟,现在我就告诉你,你的书稿,我采用了。”

我有了一种想哭的冲动。

张老师又说:“你的基本功差了点,但不是讲废话,有内涵。我们合作,尽快推出去。”接下来,她问了我的基本情况,我如实相告了。

她再道:“一般新手的书稿,我们顶多看个三分之一,便能决定能不能用。这样吧,你还有下集,我帮你去单位联系创作假,你安心写作。另外,你不必太节俭,回去路上,从长江上走,看看大好河山,我支援你几十块钱,以后有了稿费再还我。”

我已不知说什么话儿才好。一个念头忽现:“就-冲这个社会还有这么好的人,我就应该振作。”

这里插一句:以前,我并非没有沉沦过,是《悲惨世界》激活了我的良知,是张保真的人格激励了我走新的人生路不动摇。我由此坚信,真正的文学、人性,不能用金钱衡量其价值。

1986年夏,拙作《中国——一个家庭的命运》上集,由安徽文艺社出版。

实话实说,用今天的标准来看,此作连我都感觉肤浅可笑,尤其无下集,故事停留在1949年,让人不免视为迎合时尚之作。但张保真已知我的创作思路,一直鼓励我把下集写好。当时,国内的写作氛围还是存在点点空间的。

但大气候很快大变化,一个显著标志便是“伤痕文学”也不让问世了。我写的下集,全是“新社会”的事儿,怎么都通不过,当然水平差是个原因,主要是一考虑到过关,便不由得先自我审查。有了自我审查,描写便大走样。对此现实,我无奈,张老师也爱莫能助,89年又来了,还写什么呢?况且我主要是想发出心中的声音,事实上近几年《民主中国》因经费困难停发了每篇文章一百美元稿费,我仍坚持要发出心中的声音,我已不在乎别人如何看我的文章,我也不需要什么头衔。

现实的另一面也使我早就放弃了做一个大陆作家的虚浮念头,我甚至以被人称为作家而羞耻。有一个民运人称号,于我就是奖赏。

上集出版后,我很快得了几个奖。我看得很淡,一因颁奖其实不是作品奖而是人头奖,二因我相信颁奖者别说知道我的创作思路了,多半连作品也未读过,我又不能言说这些事,那么那些世俗花絮值个什么呢?接下来的一件事,愈发使我成熟。

十月,市文联要求我交上两张照片,说替我办省作协会员证,待省作协会员批下来,再推荐我参加中国作协,同时告我过几天去参加省作协组织的青年作家创作会。当时,我不无激动,想的是参加这样的创作会,准能认识几个志同道合者,开拓眼界,受点启发,利于提高自己。

会议地点设在省军区的招待所,来自全省的参会者约七十人。我不认识任何人,便只能多观察。翌日,我和会务组的小杨姑娘套上了近乎。她说她读了我的书,认为还可以,比参会的多数人写的东西强多了,因为他们或写了几个豆腐块文章,或在自家单位宣传栏里发表了几首诗歌。他们的共同点,是“吃党的饭,不可以砸党的锅”。

我有了感觉,认识几个志同道合者的愿望会要落空。下午,在小礼堂开了个大会,主席台上摆了两张长条桌,重点是省里一个文化官员作报告。(他的官衔,我忘了。)他的报告让我瞠目。我原以为报告重点是谈创作谈艺术,却是形势报告。形势当然大好,但我认定我不是来听形势报告的啊。接下来是特意请来的一位宣传部官员作总结,强调一定要做党和人民的作家,要紧跟党的文艺政策,等等。

会后,我对小杨说,我提前退会,今晚就回工厂。我直言,我在那里听不到形势报告,没必要在这里凑这号热闹。小杨却悄声告我,不要走,因北京要召开一个青年作家座谈会,给了省里十个名额,她已获知消息,最后一名是我。这是好机会,不要错过。她还把一个省作协会员证交给我,说我入了会。

于是,我又安心住下了,心想去北京开会,肯定规格高,人才多,能真正开眼界。

第三天上午,是自由讨论,实际是自由活动。临近午餐,小杨找到我,告道:去北京开会的我的名额给撤了下来,因为省里一位领导的妻子闹来了省作协。此人当然也发表过几首诗文,否则难有如此底气。省作协很犯难,没奈何只好把我这个新手换下来。

这事委实出我意料,我原以为文学殿堂一定是个圣洁地方,怎知一样俗不可耐。我马上收拾行李,去赶火车了。在列车上的厕所里,我把那本省作协会员证丢入下水道。

从此,我再也不理会什么市文联、省作协。曾令我心动的参加中国作协,我也兴味索然。89年后,仅仅它们的名字,于我都是那样陌生。当然,随着阅历增长,在看淡了世事的同时,我也对文学现状和多数大陆作家表示了理解。大陆既已无净土,后者未必没有心灵上的煎熬和挣扎,况且,红朝七十年里也还是有几位作家和作品应当肯定。

斗转星移,大陆早已告别了文学和思想时代,似乎只有少量民运人心中仍存不肯熄灭的火苗。真诚感谢《民主中国》和蔡楚主编给了我再次拿起笔以及认真写作的机会。让我得以完成萦绕了近四十年的夙愿,《中国——一个家庭的命运》的完整版本得以《暴风雨中的爱情》的形式出现。较之两年前《民主中国》连载的《动荡时代的爱情》,现增加了很多情节与内容,主角更显血肉丰满,实在得力于这块平台让我彻底打消了自我审查的顾虑。我好希望,《民主中国》能快一点在大陆自由发声。我相信,虽前路漫漫,大陆终将迎来少不得自由、民主、人权、人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