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顾北京反对立场,周二派遣「拉森」号驱逐舰进入南海,穿越南沙群岛渚碧礁和美济礁四周中方声称拥有而美方不予承认的领海海域。事后,北京的即时反应相当温和,除了一些例牌谴责和抗议动作如召见美使表述不满之外,不仅没有进一步行动,还十分蓄意在舆论上淡化事件,大陆人民网、香港《文汇》、 《大公》等喉媒上的有关讨论区更都强行封闭,其他如腾讯、新浪等「非官方」平台上,亦多由疑似五毛出马,以韬晦大义引导网民降温。
 
美方大概对此早有估计,因为10月17日还未公布具体入侵之前,《美国之音》就报道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当日在北京的讲话:「即使在涉及领土主权的问题上,中国也决不轻言诉诸武力。」【注1】是以如2012年大陆多处出现的反日示威并无发生,而最强烈叫阵美帝的声音,都集中在海外的一些北京管不着的毛派网站上。可怜范某,为了该番言论,已被遭强行噤声、敢谑不敢言的愤青网民封作「饭长虫」。
 
双方克制或有默契
 
其实,在一些只有摆姿态价值而毫无实际国家安全​​涵义的所谓「领土主权」问题上理性一点,完全必要,犯不着为那十万八千里以外的几块时隐时现的破石头与美帝过不去。花本钱在那里建的那些「战略人工岛」,说穿了根本就是完全浪费的贪腐工程;和平时期摆在那里招狼入室固然无聊兼愚蠢,一旦发生战争,平塌塌的孤岛根本无险可守,人家几枚导弹就把你连工事炸沉。填礁建岛,大概是一些看得《硫磺岛浴血战》、《中途岛战役》之类的荷里活电影太多的军头们的好主意。
 
美国方面也相当克制。上一次2012年遣舰入侵南沙,派的是一整个航母战斗群,这次则只不过是区区一艘导弹驱逐舰。如此这般礼尚往来,搞不好是月初习大大访美和奥巴马有了默契的「新型大国关系」的部分内容;大陆爱国愤青的一番沸腾热血,也许是给糊弄了。
 
当然,美帝就算是一艘舰,也不是好惹的。 「拉森」号是「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尽管并非最新型级,但也配备神盾战斗系统和能够打下最近地卫星的SM-3导弹,大陆的军舰,目前还无一可以匹敌;而且此舰自2005年便从美国西岸基地调往日本横须贺,负责巡逻西太平洋至印度洋的广阔海域;2015年5月底起,更在南海负责不间断巡逻,对该处水域很熟悉。因此,党国大员的头脑清醒,完全必要;更何况,北京这几年把南海主权问题搞大了,立足点却其实并不稳固。
 
美国:是「航行自由」,不是「无害通过」
 
美国这次派舰进入南海敏感海域,打出来的旗号是要捍卫「航行自由」(freedom of navigation),而不是「无害通过」(innocent passage),两个权益概念大有分别;后者指的是在一国领海之内,别国船只可在该国法律允许之下作有条件通过。一般而言,军用船只到别国领海行使「无害通过」权益之前,事先必须得到该国准许,而且还要遵守一些规定,例如不可进行情报搜集等。 「航行自由」指的,则是各国船只,无论是民用的还是军用的,在公海上几乎享有无条件的来往和作业自由(条件是不能作海盗或攻击性行为,还要遵守海上航行安全规则等) 。
 
因此,美国这次说她的军舰贯彻的是「航行自由」原则,就等于说她并不承认中国在那条航道上的领海主权,亦即是不承认中国在有关岛礁上修建的人工岛的主权。这里有两点要注意,其一是,美国的讲法,建基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82)和《联合国公海公约》(1958)中的若干条文;其二是,这个讲法,与先前美国说的「不在南海主权争议上选边」没有逻辑矛盾。中国要驳倒美国,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单凭拿出祖宗十八代的「自古以来」说,是不足够的。
 
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称《公约》)规定,任何国家在公海里有「建造国际法所容许的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但这些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不具有岛屿地位」;它们「没有自己的领海,其存在也不影响领海、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界限的划定」。例外的是,如果人工岛屿是建筑在「低潮高地」(在低潮时四面环水并高于水面但在高潮时没入水中的自然形成的陆地)而与大陆或领土岛屿的距离不超过领海的宽度(《公约》第13(2)条)【注2】。
 
渚碧礁的确是低潮高地,但此礁是否足够接近中国的其余领土,笔者目前无法得知,因为手头上没有足够准确的海图。不过,从美舰选择在此礁12海里之内按「航行自由」原则通过,而中方事后没有就《公约》第13(2)条提出有利证据,显示道理可能不在中国那边,亦即中国可能无法取得该处人工岛屿的主权。
 
当然,中国可以说,整个「南海九段线」里的海面都是属于中国的,那就逻辑上没有问题,但是其他南海国家不会同意这个看法,而且中国自己从来都没有清楚说明对「南海九段线」的理解:中国声称拥有的主权,到底是指线内所有水域,还是只限于岛屿、礁石、低潮高地,不仅至今含混不清,连「九段线」的准确座标也还没有提交联合国【注3】。这就说明,北京对南海主权归属的理据,还没有十足的自信;这恐怕也是她不同意菲律宾的要求,把争议交由国际仲裁解决的一个原因。
 
在一些低潮高地填海,不能够造出新领土,乃国际公法所规定;美国借此否定中国在渚碧礁等人工岛屿的主权,当然也不会把这些新土地视为南海其他国家所拥有。所以,美国这次行动,确切而言不能视之为在南海问题上选边。然而,有些大陆媒体上已经有「美帝选边」的指摘,那显然是思路没搞清楚。
 
学列宁北京不会动武
 
理据不充分具备,从来都不足以阻止大国对外动武搞扩张。一些论者认为,中美大有可能因南海问题打仗,而且为期不远;就算是一些不经意的「擦枪走火」,也可酿成大规模战争。笔者不同意这个看法,因为一来这个看法疏忽了所谓的「资本理性」。不说别的,中美开战马上冲击世界金融秩序,大陆贪官污吏太子党在香港的私募基金首当其冲,所以他们一定拼死也会反对战争;「饭长虫」的态度,不是中共示弱,而是充分显示资本理性。
 
此外,同样重要的是,中共深明俄罗斯在1917年革命前后的那一段历史的双重教训:沙皇没有自知之明,参加一次大战却因此丢失政权和自身性命;列宁则懂韬晦,国内夺权之后宁愿在国际上接受屈辱,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避开战争而政权得以存活。发挥这个「老祖宗」的成功经验教训,中共在抗战时期采取「一分抗日、九分坐大」之策,未几即尝到胜利夺权的甜头;现在她有权兼有钱,怎会反而傻得为了几个不毛之岛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帝开片?
 
简单重温一下该段俄国历史。二十世纪初,帝俄眼见由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Triple Alliance)对自己有野心,便与英、法共组「三国协约」(Triple Entente)。 1914年的时候,俄罗斯尽管工业实力不如其他欧洲国家,但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陆军和空军,海军的舰艇数量也不容小觑。军力虽然强大,沙皇面对国内已经出现的管治危机却毫无警觉。在奥匈入侵塞尔维亚之后,俄国即宣布总动员,支援塞尔维亚;德国与奥匈有约,于是向俄国宣战。
 
沙皇当时向人民宣传那场战争是爱国卫国的战争,但列宁(当时流亡在瑞士)却认为那不过是帝国主义之间的领土争夺战,各国无产阶级不仅没有义务支持,还应尽力反对。但是,开战之后,其他国家的共产主义工人政党很快便忘记马克思关于「工人无祖国」的教导,纷纷支持各自的政府参战。列宁大为火光,写文章批评那些欧洲的「兄弟党」,结集成书,就是那本有名的《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列宁认为,革命党绝对不​​能误信「爱国」宣传,而要在军队里极力反战,并把军事斗争矛头直指本国政府,趁机进行阶级革命,夺取政权。初期,俄军仗着人多势众小胜奥匈,但未几即不敌德军,连战皆北损失几十万兵力。内外交困底下,俄国果然发生大规模骚乱,沙皇下台兼全家遇害。临时政府成立之后,列宁领导的少数党最后成功打倒多数党上台,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这个过程,与中共抗战时期保留实力、在「共同抗日」的幌子之下秘密吸收国民党军政人员、战后不久即夺取政权,乃是如出一辙。中共深明当年沙俄因参战而垮台、国民党因抗日而亡国的经验,现在怎会在大陆经济不断下行、干部贪污腐化得有「亡党亡国」之险的时候,与美帝打一场毫无胜算的仗?
 
列宁夺权上台之后,宣布退出战争,但德国领导的联盟不愿就此放过俄罗斯。德军于是步步进逼,而英法等国更希望借刀杀人,让德军扼杀俄国初生的共产主义政权。危急之际,列宁这个主和派力排众议,最后命托洛斯基与德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Treaty of Brest-Litofsk),同意把立陶宛、爱斯特兰、俄属波兰等地拱手让给德国与奥匈,另赔款60亿马克。
 
为了政权的生存,「神圣的」土地和人民都可以瞬间丢弃,「爱国」也是有限度的,只能量力而为;那当然也是一种「无可厚非的理性」。中共熟读联共布党史,怎会不明白箇中道理,为了那几寸土地而甘冒自身政权不稳【注4】?
 
仇美之势成,留美海归不好过
 
北京会尽量避免跟美国在南海开战,但必定会在国人当中挑起仇美情绪,以掩盖自身一直以来轻率犯下的扩张主义错误,结果必然影响知识界和专业人士当中的大量留美海归派(当权派的留美高干子弟是例外)。这是有历史的先例可援的。
 
1956年,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在联共12大发动「去斯大林化」;毛泽东乘机与苏共闹翻,倚仗自己的辈分和革命功业高于赫鲁晓夫而夺取「世界革命领导权」 。中苏共之间于是展开大论战,苏联遂撤走专家,停止所有援助;边境发生「珍宝岛事件」冲突之后,双方关系很快恶化,几乎全面动武。结果,大批从苏联学成回来或急撤回来的学者、专家,政治上马上倒楣,业务上靠边站;文革之时,还因为不少人趁机会公报私仇,把他们打成「修正主义分子」或嫌疑的亲苏分子【注5】。中共品性难移,这两年出现的小文革,意识形态斗争也许不会像上一次那么厉害,但极端民族主义的杀伤力,绝对不会小。
 
当年留苏的人数远远没有改革开放以来留美的那么多;中美交恶,受影响的海归派将以十万计。还没有回来的大陆留学生,在美国的专业道路或多或少一定受影响;美国虽或不至于出现新的大范围的「麦卡锡主义」,但那里的大陆人面对社会气氛,个人心情不会好过,尤其是那些在高科技或大企业里管理重要资讯的。还未出国、正在打算到美国留学的那些大陆人,有些可能会改变主意。美国仍是大陆科技知识的最重要来源,出现这个逆转,无疑是党国领导人和一些左毛分子要过足极端民族主义瘾的一个重大代价。
 
如此看来,大陆留美海归的和不归的,都会受到某种程度的仇美政治冲击。相对最无忧虑的,可能就是能够在香港找到稳定职业的那些。这些「港漂」,遍布本地各大院校、企业、财团。不过,如果香港很快跟大陆「融合」,他们政治上的无忧生活,恐怕也只是很短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