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住通往自由的闸门:

 

爱琴海事件全程回溯•前言

 

力虹

 

    2006年3月9日,爱琴海网站被浙江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强行封闭,引起海内外网民和舆论界的强烈反弹,成千上万网友网民主动介入,上百家西方媒体和海外中文媒体(网站)连续报道,遂成为中外属目的“爱琴海事件”,并直接引发了“中国互联网暂行规定违宪审查全球大签名”运动,至今未艾。
    
    爱琴海网站被封杀以及网民的抗争,之所以会成为一个“事件”,它有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国人民(包括海内外华人)一百多年来争取民主理想和言论自由,前仆后继,代价惨重,如今已到了一个“宁殉自由死,终不甘为奴”的历史关口。同时它有这样的时代背景:民主化浪潮席卷全球,自由民主之理想已成为不容争辩的普世价值,而互联网的出现又为思想与信息的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快捷手段,不至于如以往那样,异议者还未发声便已被独裁者割断喉咙。
    
    爱琴海事件开创了中国民间网站维权运动一个新的方式——遍布各地的呈自发、不自觉状态的网民意志,逐渐走向联合,走向觉醒。在过去的一年,大陆民间自发争取言论自由和公民权力行为,因为爱琴海维权运动的高涨,将原先分散在海内外的铺天盖地的网络民意凝聚在一起。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在爱琴海维权运动中达到了一个空前高度。
    
    爱琴海事件是一个标志。一方面它无情地撕下了胡温新政所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假面,表明他们已不惜手段,公然以自由民主的文明价值为敌,从而进一步自我摧毁了专制政权的合法性资源;另一方面,表明中国当前民间网络维权运动已达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正如刘晓波先生所指出的“民间的网络维权越来越表现出一种平静、理性、善意、乐观、明亮的气质,不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或一夜聚变的革命,而致力于持之以恒的韧性抗争,一点点地扩大民权运动的道义资源。”(刘晓波:《爱琴海 自由的海》)也就是说,中国当前伟大的民权运动,通过爱琴海事件的实践,而开始走向成熟。
    
    爱琴海事件所带来的阶段性成果,是3月28日以爱琴海领衔、13家被封网站联合发起的“要求彻底废除《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全球大签名” 行动。该项签名行动要求:“一、对《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进行违宪审查,撤销该规定。二、责令相关主管部门恢复因为《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而关闭的网站,并给与充分及时有效的补偿。”至4月底不完全统计,海内外支持者在相关网站签名已达1500多位(在博讯-爱琴海论坛上的签名仍在继续中)。这一创举,在中国当代民主史上是空前的。
    
    爱琴海事件的现实意义是——以争取言论自由为核心诉求的非暴力民权运动,可以是低调的平和的,却是坚韧的有力的;并尽量争取以法治化的形式展开,包括不间断地推动一系列恶法的违宪审查:废除或修改;同时,尽量激励‘沉默的大多数’敢于发声,使独裁政权对人权的每一公然践踏,都要遭遇到来自民间的反抗;而且坚持关注一个个具体案件的维权方式,依靠个案维权的持续积累而逐渐赢得更多、更广泛力量的支持。它的理论上的意义,是在全世界舆论面前,戳穿了后极权主义政府的“宪政谎言与虚伪”,让世人进一步认清了这个政权反自由、反天赋人权的顽固本质。
    
    当然,爱琴海事件发生还只有二个多月(该网站镜像已于4月20日链接在博讯主页),它的后续效应远未呈现,对它的总结和理性探索还有待于当代及后来的理论家、学者们的努力。本人作为《爱琴海》网站的创办人之一和曾经的总编辑,觉得有责任和义务从一个亲历者的角度,将爱琴海事件的前前后后作一番系统的梳理,为当代史学界以及后来者留下一份珍贵的文献档案,以及这一代人的热血、泪水与梦想。
    
    以前每读鲁迅先生,总会感慨先生那独立于“铁屋”之内,“肩着铁闸,放孩子们出去!”的伟大的悲悯情怀。爱琴海事件发生后,海内外众多网民们从世界各地,不约而同地奋起抗争,齐声呐喊,正是为了让文明的阳光透进黑暗的“铁屋”,奋力肩住那扇通往自由的冷酷而沉重的闸门!此情此景,至今还历历在目;每每想起,仍为之心潮澎湃!我为有幸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而感到光荣与自傲!
    
    2006.5.12.宁波
    《民主论坛》首发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www.chinamz.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