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杂志何以畅销?

 

楚 文

 

 

 创刊于1980年代的《读者》杂志(原名《读者文摘》)今年创造了月发行量900万余份的奇迹,居中国期刊排名的首位;在世界期刊中的排名,仅居美国的《读者文摘》、《时代周刊》和《国家地理杂志》之后而位列第四。《读者》为何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其原因虽众说纷纭,却都不得要领。笔者以为,《读者》成功的关键,是因为其一如既往地对代表人类发展进步方向的西方文明的介绍和讴歌。这一看法,当然不是空穴来风。

西方文明的核心是政治和精神文明。首先,《读者》对西方政治文明的讴歌是不惜版面。信手翻开手头的几本《读者》,这样的题目赫然在列:《德国市长掏烟囱》(1996年12期)、《平民化的西方》(1998年11期)、《北欧王室的平民生活》(2000年14期)、《卸任总统在白宫的最后时刻》(2000年9期)、《英国的与民相约》(2000年17期)、《在美国感受法律》(2001年17期)、《告别权力的华盛顿》(2001年23期)、《向撒切尔夫人问一声好》(2004年7期)……,正是这些通俗易懂的文章让许多普通中国人知道了一个民主、自由、法治和清廉的真实西方。应该说,在宣传西方政治文明方面,《读者》实际上对大众承担了启蒙的作用。《读者》还专门刊登过对美国总统选举程序进行详实介绍的文章,此类普及西方民主知识的文章的刊登,表明《读者》编辑们的用心良苦。

尽管《读者》在宣传西方政治文明方面功不可没,但其重心还是对西方精神文明的讴歌,确切地说,是对西方基督教文明的讴歌。《读者》对西方人自我克制、敬业守则、勤勉节俭、平等博爱、乐于助人、勇于进取等新教伦理的讴歌和宣传,可谓不遗余力。比如,传统的教育为我们刻画的西方资本家的形象总是奢侈、贪婪和冷酷,而《读者》刻画出的勤勉节俭的巴菲特和乐于助人捐赠的盖茨,却让我们感到真实、并且感动。讴歌西方新教伦理的文章在每一期的《读者》上都不是一篇,而是多篇。因而,在中国这样一个信仰失落、缺乏宗教慰藉和鲜有人文关怀的国度,在中国这样一个人人逐利、不讲诚信的市场经济的初始年代,《读者》就成为了中国人的心灵净土和精神家园。或者可以这样说,在一个没有《圣经》的国度,《读者》就是中国人的《圣经》。它叫人诚信、叫人行善、叫人爱人、叫人奋进。《读者》浓郁的宗教情怀,正是其成功的关键的关键。当然,《读者》在着重讴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同时,对其它宗教如佛教中美好东西的讴歌也有不少的篇幅,如台湾林清玄等人的说佛的文章就曾在《读者》杂志上大量出现。

正因为《读者》杂志对西方文明持之以恒地宣传和讴歌,所以其遭到了左派和极端民族主义者们的嫉恨。那本曾经名噪一时、臭名昭著的《中国可以说不》就攻击《读者》是“小小资产阶级的精神乐园”,并认为《读者》跟“亲美的心理瘟疫”有“联系”(见《中国可以说不》,宋强等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1996年5月第1版,第11页)。“小小资产阶级”——这一带有恶意的嘲讽,实际上是对上亿《读者》读者的侮辱,也暴露出左派和极端民族主义者们对代表人类发展方向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的仇恨。

进步的潮流当然不是少数几个极端民族主义者所能阻挡的了的,随着《读者》读者群的日渐扩大,表明自由主义的群众基础也在不断地扩大,民主、自由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读者》对西方民主、自由和一切宗教中美好事物的宣传是和风细雨般的,她总是通过一篇篇隽永而又通俗的文章去浸润每一位读者,通过一个个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去传播美好的理念。就是在这点点滴滴的日积月累当中,《读者》悄无声息地对普通中国人进行着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和信仰的重建。《读者》的这种平民化倾向,亦是其赢得读者认同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最后,让我们祝《读者》一路好运!也祝民主中国早日来临!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www.chinamz.org